本校一直十分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斷改革教師的教評方式,充分發揮同伴互助的引領作用,扎根於一線教學課堂,引導教師走進課堂,通過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了解其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能力,也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為教師進一步制定教育教學策略提供有利的支持與幫助。
近年來,學校以教師評核課為抓手,充分發揮教研組共同備課,集體教研的作用,每個年級都要進行一次全科組的評核展示活動,本著“一人唱戲 眾人搭檯”的思想,藉助上課、說課、總結的方式本科本級教師齊上陣,其他年級教師增強“代入感”進行評課評分,促使學校學科的教研氛圍濃厚,教研水平提升,這種同伴互助,共同進步的評教模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數學學科本學年依次進行評教的課題是由三年級李奕菲老師執教的《分數的初步認識》、四年級林愛儀老師執教的《運算定律——加法結合律》、二年級劉惠嬋老師執教的《平均分》、五年級鍾沛江老師執教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六年級梁健生老師執教的《比例尺》和一年級朱月香老師執教的《找規律》。《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課堂設計從分實物的需求中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產生的意義,教學重點讓學生體驗二分之一,感受二分之一的大小,並且用語言表達二分之一的含義;創設闖關遊戲將課堂教學環節有效連接,學生一邊闖關一邊學習,遊戲內容則是進一步去深度理解幾分之一,藉助塗一塗、比一比、畫一畫等多種操作手段讓學生表示出幾分之一,教學形式活潑,教學手段有效,教學內容生活化,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李老師授課中
《運算定律——加法結合律》這節概念課圍繞著導入——猜測——驗證——活用——拓展等幾個環節層層深入,看似數字之間的“玩鬧”,教師則帶領學生遊刃於商場的選購活動,通過有情境的購物選擇,充分感受到加法結合律和不變的規律,其加數可以有先加後加之說法,加法結合律的字母表示公式更是讓學生經歷從數到型,再到字母概括的過程,整堂課設計環環相扣,教學過程與有效板書同步,且十分重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能夠結合計算過程有效表達運算定律的應用,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展示了良好的教學基本功。
林老師授課中
《平均分》一課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了不同程度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玩一玩、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有效學習。開課在唐僧師徒分桃的情境下拉開帷幕,分桃的公平性引出平均分的概念,通過交流學生們明確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平均分;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於開放性、多元化的操作題,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嘗試平均分,從而產生了把一個總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同樣多會有不同的分法,教師設計抓住了學生已有的舊知,從表內乘法中感悟出平均分的多樣化,學生在圈、寫、說的過程中感受了平均分。
劉老師授課中
《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一課讓我們深度感悟了數學探究的樂趣,整節課設計理念滲透了數學的“等積變形”轉化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大膽猜測、動手實驗、驗證應用等環節進行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教學設計思路符合人的邏輯思維,藉助學生已有的長方體的體積(容積)知識引導學生順勢遷移,遇到軟的不規則物體(橡皮泥)的體積,可以將其捏成已學過的近似長方體,從而得到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如果遇到硬的不規則物體如何解決問題呢?教師通過一個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緊接著再進行觀察實驗,填寫實驗數據表格,最後歸納出用排水法解決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問題意識,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一系列過程體現了“做數學” 的過程,是一節數學味濃厚的課堂。
鍾老師授課中
《比例尺》一課中,最大的亮點是創作性對教材進行改編,結合澳門地圖、尋寶圖等工具將教材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的創造,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又是學生能夠獨立探究解決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當一個指導者的角度,與學生共同交流比例尺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為何需要進行換算一致的緣由。以尋寶圖尋寶為主線,藉助族長的步測求比例尺,經過村莊到達茂密森林求實際距離,從森林到大草原求圖上距離從而找到寶藏位置。學習內容一個主題有效貫穿,以闖關為步驟,步步為營,形式學生喜歡,自主交流學習效果顯著。
梁老師授課中
《找規律》這節課教師結合節日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小旗子,燈籠、小朋友等的排列規律,從而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有規律排列事物的特徵,教師精心收集了很多生活中有規律的例子,讓學生感知到生活中的數學,只有細心觀察,都能感受到有規律的美好事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提供一些有趣的學具讓學生發現規律、應用規律以及創作規律。
朱老師授課中
一系列的數學教研評教活動,讓我們看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感受了數學教研組濃濃的教研氛圍,活動之後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
思考一:課堂教學中對教材的拓展與再創作,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低年級學生過於抽象的概念少一些文字表述,多一些感悟體驗;
思考二:教師精心的預設問題,可以有一些非預設的生成回答,多創設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思考與研究。
思考三:在專研教材的同時,希望教師結合學習內容,找到其在生活中的原型,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來創設一些更有價值和意義的探究。對教材深入分析,找到數學知識點與生活聯繫點,建立最有效的知識架構的銜接進行有效的學習才可謂深度學習。
感謝全體數學教師付出的努力,教學舞台因為有你們的付出與演繹,才有了今天課堂的無限精彩及大家的思維碰撞,感謝一路同行的勞校人!